中国绿色金融及国际合作: Mathias Lund Larsen
绿色金融,是指为了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等。
在中国,绿色金融仍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们都希望进入这个发展中的市场。此外,由于各个地区对于绿色金融的产品定义有所不同,中国、欧盟、美国皆有不同的标准,建立统一化的定义十分困难。
UCBRC的访谈系列,第一期邀请到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IIGF)研究院、国际合作部负责人Mathias Lund Larsen,围绕中国绿色金融的举措及标准,讨论其未来国际合作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最初您为什么会对中国产生兴趣?
13年前我刚上高中时,就一直在关注中国,后来我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也是在这时候,我意识到我想从事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我现在在IIGF所做的工作,是促进那些想在中国从事可持续金融的国际组织,与机构或政府合作,同时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合作。其实有很多人投身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这个领域,但是我认为我所做的,其独特之处在于架起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桥梁。
在您的观察中,中国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激励投资者?
五年前,绿色金融的概念还没有在中国出现,如今这也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西方国家,关于“绿色”主要谈论的是气候问题,没有延伸到更大范围,而在中国,我们更多谈论的是整个环境的问题,包括气候。
由于中国对金融体系的积极管理,将金融体系治理用于环境目的,这本质上就是绿色金融。
而刺激投资者,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措施来进行。首先,提高绿色项目的利润,可以通过利率补贴等方式来达成这一目的;其次,采取污染罚款、强制性责任保险等措施,降低污染项目的利润;第三,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成立委员会着手调研或协调绿色金融政策,同时增进对当前问题的认知。实质上,这些措施就是与所有的金融工具、利益相关者以及相关规定“通力合作”。简而言之,它们都在提高着绿色项目的利润。
IIGF目前对国际合作有哪些期望?
尽管近半年来,因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日益复杂。但之前的一大趋势是,随着中国正在诸多领域逐渐走向开放,绿色金融这个话题正变得愈发热门。这也为极看重国际合作的绿色金融打下了基础。
过去几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吸引投资者的举措,例如允许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到中国,并在香港、上海和伦敦建立投资平台。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中国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毫无疑问,激励早已存在,并且我们能够看到,正在为促进投资采取更多的行动。
例如,绿色债券在国际上已经存在、发展了几年,而中国开始发展的时间相对晚一些。中国现在拥有庞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但中国的绿色债券与其他地方之间互动较少。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债券,一般来说都是在某一国家/地区的公司在另一国家/地区发行的,而投资者则来自其他十数个国家。而在中国,债券的发行、投资这几个方面几乎都没有任何国际联系。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从而通过不同渠道接触国际投资者。
您认为在绿色金融领域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主要障碍仍然是“绿色定义”。在中国,清洁煤之类的东西经常被包括在绿色标准中。但购买绿色债券的国际投资者们,并不会预设该一金融产品与煤炭或其他化石燃料有关。不过幸运的是,最近,在协调绿色债券标准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几个月前对项目目录进行的修订,移除了涉及清洁煤的项目,清洁煤炭可能很快从证券市场离开。
如今,中国的绿色金融仍有许多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方面,包括绿色标准以及披露环境和气候问题的方式。
有哪些举措可以使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更加透明吗?
过去,有关协调绿色标准的一些关键举措是在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和欧洲投资银行之间进行的。他们联合发布了白皮书,对欧洲和中国的绿色债券标准进行了比较,在将来,我们应该能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的举措。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国现在制定了新的绿色债券标准,欧盟则刚刚启动了一个,而东盟同样有自己的绿色债券标准。由于让各方拥有完全相同的标准并不现实,如果能够使提出不同标准的各方进行合作,共同寻找一种方式比较这些标准,此时投资者至少能够确保他们最终不会遇到从未想到的项目。
就美国而言,尽管没有一个官方标准,但它们有气候债券倡议标准。结合中国,欧盟和东盟提出的标准,人们可以列举、比较、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从而为投资创造更高的透明度和清晰度。
中国则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绿色债券提出一个正式定义。而最近,美国和欧盟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将某一债券称为绿色债券,由投资者决定其是否符合绿色债券的标准。为了统一标准,必须在中国自上而下制定标准的监管机构与采用自下而上方法的西方资本市场投资者之间开展工作。
贸易战将如何影响中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国际合作?
贸易战主要集中在实物贸易上,因此对金融机构的影响较小。当前的趋势仍然是,更多的中国人去境外投资,而更多的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同时,外资机构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权限也在不断增长。他们知道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发展,也希望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希望进入这个不断发展的市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人和投资者也都充满兴趣。因此贸易战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它主要还只是适用于实物资产。
对于希望在中美之间架起桥梁并进行国际合作的学生们,您有哪些建议?
在中国之外研究中国其实非常困难。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众不同,而且相对独立。语言难学、文化差异,同时很难阅读到相同的内容。两者之间文化交流的匮乏,导致它们彼此缺乏足够的了解。我认为弥合这些差异的唯一方法,是去到中国。
人们应该去到中国并在那呆一些时间,比如一个夏天、一个学期或修读一个完整的学位、在那里工作。我认为这是从西方民众出发来搭建两国之间桥梁的有效途径。
访问者:杨越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