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对话蒋飞
疫情期间,由面授转至线上的教学模式变化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来自上海美院的蒋飞副教授为了更好应对这种转变,想出了将自己变成虚拟动漫人物开展教学的创意,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本期访谈中,蒋飞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访问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经历,以及他对于中美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看法。
您曾经作为客座教授访问麻省理工,您认为在美国做科研的经历与国内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我于2018年到2019年将近一年的时间在MIT访问。我们课题组是Media Lab 30个项目组中的一个。我觉得那里的环境十分包容,教授、学生、科研人员之间没有等级区分,大家的关系都很紧密融洽。与国内大学相比,MIT各学科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一些,基本没有界限,这为我收集研究资料以及向各学科领域同事请教提供了便利。
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语言障碍。由于Media Lab里大家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所以学术研讨上沟通不易,再加上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大家之间交流起来就更加困难了。比如有一次我和同事合作设计一件可穿戴的数据采集背心,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我很难理解来自泰国的同事口中的面料属性,他也无法理解我所描述材料的触感。
您可以简单介绍下您在MIT制作的科研项目吗,包括设计灵感以及项目的功能?
在2019年,我与MIT的Responsive Environments Group(可交互环境小组)一起制作了一个叫八卦沼泽的虚拟现实项目。我们想通过这个项目探索传感网络可以怎样通过感知与信息互动的方式完善用户体验。我选择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来呈现,因为它的价格逐渐亲民,同时也能够用一种有效、新颖的叙述方式来展示数字信息。
这个项目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易经》里“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多维数据与媒体的形式叙述自然界的动、静等多种八卦形态。父亲对易经一直很感兴趣,所以我从小就对易经八卦有所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易经》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著作,因为它记载了最古老的算法之一——通过八卦来测算风水。我想看看古老算法与现代大数据的结合会产生怎样的有机碰撞,于是便有了八卦沼泽这个项目。
我们组设计了一个交互式的“风水八卦镜”虚拟现实界面,并根据八卦将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划分成了八个种类。八卦沼泽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共处主题下不同信息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
作为一名教育者,在疫情期间您是怎么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的呢?您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在各国仍然提倡保持社交距离、防止外出的大背景下,虚拟教室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普及。其中非常大的一个挑战便在于如何保持同学们的积极性。为了增加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课堂参与度,我开发了一个可以把我变成钢铁侠和初音未来等虚拟形象的软件,并在教授本科以及研究生课程的时候使用。自此以后,我收到了很多来自学生的好评,也因为这个软件我的本科课程获得了上海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奖一等奖。
基于您自己从纯美术到媒体与虚拟现实艺术的转型经历,您认为不同学科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您认为跨学科研究在中国和美国将会怎样发展?
我认为在本科阶段,学生不应该受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去探索专业外的其他领域。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消失,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在疫情期间,因为诸多展览、教育、购物等的活动都转为线上,国内互联网用户数量明显增加。数字化时代里,教育资源将不再似从前般高度集中,知识传播也将会变得更加广泛,使越来越多的群体受益,这让更多人能够方便地获得资源和知识,使其受益。综合、全面的学习环境将会成为一个未来的趋势,逐渐取代当下的各学科之间的划分。
您对于想要修读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对于担心未来就业的同学来说,数字媒体艺术是最合适的选择。想要学好这个学科的前提是得对计算机和艺术设计都感兴趣。这两门学科之间有许多联系,因此将二者结合才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复杂的数字艺术 。同时,学生也应该对大学进行筛选,重点关注那些计算机和艺术专业领先的学校。当然,学生自己也应该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可以为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于在中国学习艺术相关学科的学生来说,语言障碍是一大问题。很多学生对数字艺术里面的专业术语十分了解,但是他们的英语写作和表达能力比较薄弱。这可能是因为中国艺术高考对素描、水粉等实操技术太过看重,却并不重视像是外语、二外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建议学生可以多去参与外国的交换项目,多积累经验。即使这些项目教授的知识与国内可能比较相似,但是当学生能用不同的视角、多元地去看待事物时,他们不仅能够体验到跨学科研究的奥妙,更能收获跨文化交流的崭新体验。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八卦沼泽项目的信息,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s://www.media.mit.edu/people/fredjf/overview/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蒋飞副教授的线上教学课程以及其他信息,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PXuI3-OjJnxsTC-WFqvU6A
访谈者:袁咏文
编辑:张婧一,林彦孜,张佳奕